这些通俗文艺的广泛传播极大提升了关羽的社会知名度。关羽凭借其忠义和智勇兼备的品质,加上作为官府通缉流民的特殊身份以及最后惨烈的身首异处结局,赢得了民众的深切共鸣和敬仰,成为底层人民心中的崇拜偶像。

“士大夫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随着关羽名声日益扩大,宋朝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他的形象。宋真宗时恢复了关羽在武庙中的配享地位,北宋末至南宋初,关羽陆续获得“崇宁真君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王”以及“英济王”等尊号。官方的推动使得关羽的名气日益高涨,社会地位也逐步提升。

进入元代,儒家士子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普遍偏低,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转而专注于文化创作,促进了元曲的兴盛。元代以关羽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尤以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最为著名,剧中多次将关羽描绘为“活神道”,突出其神圣性。元代关羽的外貌形象也更为具体,描述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躯立,入面挣枣红脸尔,圆睁睁凤丹眼,左右紧横卧蚕眉,三绺美髯过玉带”,形象生动。

明朝初期,朱元璋出于实际政治考虑,精简了神仙班次,撤销了关羽等人的尊号,但关羽在民间已经根深蒂固。加之《三国演义》的流传,关羽的崇拜达到新高峰。神宗时期,他被尊为帝号,“三界伏魔大帝”,其坐骑被赐名“追风伯”。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尊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胜大帝”。传言顺治帝曾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与蒙古可汗结拜,自称“刘先主”。雍正帝甚至亲自参加祭祀活动。此时,原本“武圣”称号的姜子牙已被关羽取代,关羽在地位和待遇上与“文圣”孔子比肩。

二、佛教与道教的推动

关羽社会影响力和爵位的不断攀升,除了经济繁荣、文化作品的传播及传奇人生外,佛教和道教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融合本土文化逐渐壮大。关羽成为佛教重要的护法神。《佛祖统纪》记载,隋朝开皇年间,智顗和尚在玉泉山参禅时,曾遇见美髯神和俊秀少年显灵讲道,随后皈依佛教。智顗向文帝报告,文帝遂封“美髯神”关羽为“佛教护法伽蓝尊者”。虽然故事听来奇异,但隋朝确有封关羽为佛教伽蓝神的历史。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融合民间信仰、儒家礼仪和自然崇拜,形成多神崇拜体系。为借助关羽影响力扩大自身实力,道教成为关羽崇拜升格的重要推手,使其成为道教主要守护神。关羽时常发出“若负吾教,请试吾刀”之类的威严誓言。具体而言,宋真宗时期,张天师祈求关羽显灵,执青龙偃月刀驱逐蚩尤,关羽因此被朝廷封为“崇宁真君”。明代万历年间,道教推动关羽晋升为帝号。

佛、道两教宣传关羽,虽出于自身教派发展需要,客观上却极大提升了关羽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他的地位飞升。

三、关羽晋升的根本原因

关羽从三国一名普通武将,逐渐成为被尊奉为“武圣”的神祇,背后原因多样,上文提及诸多因素均有道理,但这些尚非根本。

笔者认为,关羽影响力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低下。生产力低下使人们难以有效应对频繁的天灾人祸。正如李文海先生所言:“立庙供奉之外,人们并没有积极控制的方法。”人们只能通过祈祷寻求心理慰藉。关羽传奇的一生,加上社会各界推崇,使他成为民众祈祷与崇拜的核心。农民期盼风调雨顺,商贾盼望财源滚滚,因而崇拜关羽。当某次关公神灵显现不灵时,民众便会转换崇拜对象,这也解释了为何各地神灵信仰繁多。

结语

“武圣”关羽的进阶之路,既有必然性也包含偶然因素。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都是古人心理愿望的体现。历史长河中,古人已随风而逝,唯有这些崇拜对象留存,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其精神生活。因此,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好关帝信仰,保护好千千万万的关帝庙宇,让后人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静谧与厚重。

---

参考文献:

卢晓衡主编:《关羽、关公与关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重振丁坊)

本文为浩然文史原创历史科普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浩然文史为全博士团队运作的文史科普自媒体,致力于让专业历史更有趣,让有趣内容更具深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