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维权”出圈的视觉中国到底什么背景?
发布时间:2024-09-03
视觉中国,这家自称“中国最大的视觉素材版权交易平台”,近期再次因版权争议登上热搜。一位摄影师发现自己拍摄的照片被视觉中国指控侵权,并要求赔偿8万元。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视觉中国商业模式的质疑,也再次将版权保护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视觉中国的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Photocome,由柴继军、李学凌等人创办。2014年,视觉中国通过借壳上市,正式登陆A股市场。目前,视觉中国拥有超过4亿张图片、3000万条视频和35万首音乐等可销售素材,是全球最大的同类数字版权内容平台之一。
然而,视觉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争议。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以诉代销”,即通过法律诉讼来推动销售。视觉中国开发了一套名为“鹰眼”的维权系统,能够全网追踪图片使用情况,并自动比对、保留证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版权,但也引发了“钓鱼执法”的质疑。
事实上,这并非视觉中国首次陷入版权争议。2019年,视觉中国因将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纳入自家图库而引发轩然大波。随后,网友发现国旗、国徽等公版图片也被视觉中国标价销售。这一事件导致视觉中国被国家版权局约谈,并被要求整改。然而,从近期的事件来看,视觉中国的“碰瓷式维权”似乎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陈绍玲指出,视觉中国在利用作品时,首先应该联系作者,查明授权链条,与真正的权利人签订协议。然而,视觉中国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复杂的授权链条来规避责任,而不是直接与创作者沟通。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一舟认为,拥有图片数据库的企业应当加强版权意识,规范版权管理机制。同时,集体管理组织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公众的普法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中国的版权争议反映了当前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困境。一方面,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版权侵权行为更加普遍;另一方面,版权保护的复杂性也给企业和创作者带来了挑战。视觉中国的案例提醒我们,版权保护不应成为某些企业牟利的工具,而应该真正服务于创作者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于视觉中国而言,如何在保护版权和促进创作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建立更加透明、公平的版权交易机制,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如何在数字时代构建更加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如何提高公众的版权意识,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视觉中国的版权争议,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整个版权保护体系面临的挑战。只有在法律、技术、道德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版权保护的初衷,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