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查查 » 古汉语字典“铙”文言文意思“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繁体:鐃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náo

“铙”字的古汉语解释 náo1.名词 古时一种军中乐器,似铃,用槌敲击发声。后来又指一种打击乐器似钹,一副两片,相击发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2.动词 通“挠”,扰乱。《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铙歌】乐府《鼓吹曲》的一种,多用于宴会及激励士气。

“铙”国语辞典解释 náo名词樂器名,古代金屬擊樂器:(1)青銅製,形似鈴無舌,體短而闊,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為一組,用以止息擊鼓。《周禮.地官司徒.鼓人》:「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 漢.鄭玄.注:「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2)銅製擊樂器。一副兩片,形狀像鈸,但中間隆起部分較小。《清史稿.卷一〇一.樂志八》:「鐃,笵銅為之,面徑一尺二寸。中隆起,穿孔貫紃,左右合擊。」动词攪擾。通「撓」 。《莊子.天道》:「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铙”康熙字典解释唐韻女交切集韻正韻尼交切韻會泥交切,𠀤音呶。說文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玉篇似鈴無舌,軍中所用也。釋名鐃,聲鐃鐃也。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註鐃如鈴,無舌,有柄,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又奏樂所用也。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註文謂鼓,武謂金,鐃樂始奏先擊鼓,亂猶言終也。鼓聲爲陽,故謂文。鐃聲爲隂,故謂武。文以始之,武以收之,言節奏得宜也。 又博古圖漢舞鐃二,其形上圜下方,下作疏櫺,中含銅丸,謂之舌鼓,動有聲。 又樂府有鐃歌,軍中鼓吹曲也。 又與譊通。後漢·五行志童謠今年尚可,後年鐃。○按風俗通作譊。 又集韻正韻𠀤女敎切,與橈同。莊子·天道篇萬物無足以鐃心者。考證:〔周禮·地官·封人以金鐃止鼓。〕 謹照原文封人改鼓人。相关查询锱针钺镒销铦铩锲铺镇淖挠铢镂铿铠镌钜锦键锏铗镬锡锢钩铸铎钝钿+古汉语字典